阑尾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女卫生间不堪入目的一幕,揭开了多少家 [复制链接]

1#

●—?前言?—●

前段时间,一则视频冲上了热搜,视频中一位母亲疯狂地叫一名女性向她儿子道歉。

一开始网友们还以为是这个女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,所以才会让这位母亲这么愤怒。

但是,当人们仔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,才发现事实的真相是,这个男孩进入了女厕被这位女生提醒:“这是女厕,你不能进来”。结果男孩的母亲就要求这个女生向她儿子道歉。

因为孩子的母亲认为,“他还那么小,你伤害了他的心灵”。

事情的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时,讨论也随之而来,有人认为:“他的确是个孩子,他的母亲别无选择”。

也有人认为,“6岁的男童已经有基本的性别认知了,且具备独自上厕所的能力,他不应该再走进女厕所”。

其实两种说法都不无道理,但是这件事真的就没有谁对谁错吗?

显然不是的,但这件事儿的背后,彻底揭开了许多家庭病态的真面目。

●—?“父亲”角色的缺失?—●

“男的能不能进女卫生间”?

这个问题是很好回答的,答案也很明确,毋庸置疑的“不能”,因为男女有别。

“男童能不能进女卫生间”?

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好回答了,答案也变的模糊,人们的答案都会变的言辞闪烁,因为“男童”代表了两重身份:第一重是“男性”,第二重是“儿童”。

有了两重身份,答案就变的不再唯一。

很多人会觉得儿童没有自理能力,不能放心让他自己去公共厕所,也有很多人觉得,男童不代表没有性别意识,让他走进女厕所是对其他女性的冒犯。

其实这两个想法本质上都没有错误,从保护未成年或者维护女性权益出发都是对的。

那么这个问题会演变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?

哈尔滨“女卫生间”是事件一出,许多热心网友都在原博主的视频下面评论,内容很多,但是基本都是在拼凑事情最原本的真相。

对于这件事的讨论,有一种最瞩目的说法就是,“让孩子自己去男厕丢了怎么办?也不可能让母亲去男厕所吧?”

有人对这个说法做出了回答:“那个男孩的爸爸就在门口,他为什么不带着他儿子去男厕?”

此言一出,让很多本来要为男孩和他母亲辩解的人都哑口无言了。

原来让男童去女厕所并不是无奈之举,而是“父亲”角色的缺位。

在绝大多数家庭中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,或者说在传统观念之中,男性是负责赚钱的而女性是负责照顾家庭的,看顾小孩是女性自己的事情。

赚钱就只用负责赚钱,照顾家庭就是要负责包揽所有和“家”这个字有关系的事情,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。

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,家庭是两个人的,那么家庭里面的所有事情都是两个人的,不论是赚钱还是教育子女,都需要两个人通力合作。

通俗来讲,父亲负责把钱带回家,而母亲就要负责合理规划这笔钱的支出,维持金钱的收支平衡。

母亲负责承担孩子衣食住行的规划,而父亲就要负责配合这些规划的执行,让小孩在母亲和父亲的共同培养下成长。

这样的要求听起来很简单,真正执行起来却很难,因为不少的男人都会自动选择屏蔽教育小孩的职责,将孩子完全脱手给母亲照顾。

就拿哈尔滨“女卫生间”这件事来举例,如果男孩的父亲在现场,他为什么不带自己的小孩去男厕所?

理由可能有很多:“他又没有想上厕所”、“小孩妈妈顺手的事情”、“没想起来他可以带儿子进男厕”......

但是,不论有多少理由最后都只有一个本质,那就是这个父亲不称职。

一个称职的父亲当儿子想上厕所的时候,他会主动提出自己带儿子去,刚好可以让儿子学习如何使用公共卫生间。

一个称职的父亲不会连儿子要上厕所这件事都不能妥善解决。

这也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,在绝大部分家庭中“父亲”这个角色的缺失,尤其是针对男性儿童而言。

作为一个男孩子,他的成长道路上不应该缺少“父亲”这个角色的引导。

作为男性应该拥有的人品素质、作为男性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、作为男性应该懂得的基本生理常识,都离不开父亲的教导。

因为,“父亲”这个角色是他生命中真正意义上接触的第一个男性,甚至超越了他自己本身。

一个男性,不是生来就明白自己的性别,他是需要教导的,关于这个方面,母亲能给的教育很有限,父亲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。

●—?过度保护不是爱?—●

俗语常说,“一家一个小孩子,谁家的小孩都是一个宝”,这句话本来是没有问题的,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也离不开来自家庭的关怀和爱护。

但是,凡事过犹不及,如果过分关心和溺爱孩子最后只会将其推入深渊。

这样的言论并非危言耸听,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这个社会上并不少见,23岁的河南小伙杨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父母无底线的溺爱和包办,最终导致杨锁把自己生生饿死在家里。

哈尔滨“女卫生间”事件中的父母其实也在无形的扮演着这样的角色,甚至他们是绝大部分家庭的写照,看似没有过分溺爱,实则就是过度保护。

拍摄视频的网友在一开始都是以一种正常的口吻和男童交流,“我真的只是以为他走错了,一开始我根本没觉得他是故意的”,她如是说到。

然而,就在男童隔壁如厕的母亲一听到有人在和他儿子说话,立刻炸毛了一般指责到“是哪个女的在教训我的儿子”,言语之中满是蛮横。

甚至在后半段视频中,这位母亲一直叫嚣着要求女网友道歉,口口声声地说道“你伤害了我儿子的心灵,孩子还那么小他懂什么”。

事实上,女网友从来没有指责过她的儿子,只是正常同她儿子交流。

难道她儿子已经6岁了,还不具备和他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吗?

在这位母亲同女网友争执的过程中,男童的父亲也出现了,叫嚣着要让女网友“好看”。

此时这个男童却在一旁吓得大哭,他的父母却还认为这个男童的哭泣是因为这个女网友的指责。

其实很明显,这个男童是被自己的父母吓到了,如此面目狰狞的一面换谁都可能被吓到。

但是,这个男童的年龄不足以支撑他理解父母在干什么,他不懂他的父母其实是在一味的强词夺理。

等到他逐渐进入青春期,他可能就会认为,无论有什么事,无论是谁来询问他,他的父母都会替他“讨要公道”,而他只需要躲在一旁就好了。

很多时候,教育只在一念之差,面对女网友的询问和质疑,其实他母亲只需要让孩子真诚地说一声:

“阿姨,对不起,因为我还不会自己去公共厕所,所以妈妈带我来了这里,希望你能体谅”。

这件事完全就可以迎刃而解,根本没有发酵的余地,可惜,在这对父母的眼里只看得到她儿子被人“教训”了。

“惯子如杀子”希望绝大多数父母能尽早领悟这句话的真谛。

●—?母亲角色的正确扮演?—●

郭沫若曾说过,要得健全幸福的人类,必得有健全幸福的母亲。

由此可知,母亲这个角色在人类社会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,如果没有好母亲,那么很少会有好孩子。

总有人说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角色,她们无所不能又无坚不摧,尤其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,她们简直就是超人。

但是,关于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却鲜少有人给出合理的建议,因为人们都认为母亲是天生伟大的。

不可否认,母爱似乎就是与生俱来的。只要孩子在她的子宫中住下的那一刻,她就自动代入了母亲的角色,自动赋予了这个胚胎独一无二的母爱。

但是,好母亲却不是天生的,她们是需要学习的。

哈尔滨“女卫生间”事件中的这位母亲,显然就是放错了自己的位置,她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“不是一个好母亲”。

因为她不懂教育小孩,也不懂反思自己。

按照国家规定,小孩三岁就可以正式进入幼儿园了。这项规定不仅意味着一个小孩三岁就应该接受教育,更意味着,一个孩子从三岁开始就已经有了“认知”这个能力。

而这个事件中的男童已经6岁了,他的年纪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小学生了。

上小学就要正式开始学习考试知识了,他的教育中都不仅仅只有是非对错了。

这位母亲的言论和做法,都可以让人合理怀疑,她的小孩是否有这个资格进入小学学习文化知识。

因为她的儿子,“还只是一个小孩,什么都不懂”。

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应该先教好自己,才去教育小孩。

尊重性别差异,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自然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,不论他是聪明还是驽钝,不论他是健康还是残疾,只要他存在于这个社会中,他就应该明白最基础的规则。

而这些基础的社会规则不应该由学校来教授,它更多的应该是由父母来教授,因为是父母把小孩带来这个世界上的,他们应该对此负责。

哈尔滨“女卫生间”事件中的这位母亲,显然是失职了,作为一个女性她没有维护自己所处性别的权益,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小孩。

身为一个母亲,她就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好小孩,尤其是女厕所、女澡堂这种涉及性别区分的公共场所,她更应该好好的教育小孩不能随便进入这种地方。

不要拿年纪做借口,更不要拿“孩子”二字来说事,一味的偏袒和强势只会耽误孩子的成长,作为母亲应该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最终走向不好的结局。

教育这种事情不应该只存在于学校,更不应该只寄希望于老师,父母更应该从家庭或者社会中的点点滴滴做起。

“母亲”两个字不仅仅是一个身份,也不仅仅是一个称呼,她更多的也代表着一种责任,母亲应该承担起她该承担的责任。

有关性别的议题在近几年总是不绝于耳,似乎男女之间总有一种天生的对立。

即使是6岁的男童和成年的女网友也会被拔高到男女的角度,但是就公共卫生间事件而言,这并不是男女之间的问题,更多的一种教育的问题。

对于一个6岁的男童来说,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事,因为不是他要求母亲带自己去女厕的。

对于女网友而言,她也没有做错什么事,因为她有权指出公共秩序下不合理的部分,更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整件事中,错的就是男童背后的家庭和教育,以及千千万万与男童家相似的家庭和教育。

●—?笔者观点?—●

总有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“还小”,父母心疼孩子是好的,但是这种心疼如果涉及到侵犯别人的权益那就是错误的和愚昧的。

不止是男童进女卫生间这件事,还有很多孩子在高铁、飞机等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事情。

这些社会事件背后无一不透露出许多家庭病态的面目,总是认为自己的小孩“还小,什么都不懂”。

事实上,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这句话背后包含的真理值得每个家庭反复感悟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